殉職消防叔叔會去哪裏? 家長生死教育3堂課
發布時間: 2016/06/27 17:37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6
家長要明白幼兒總有機會接觸生離死別的新聞,幼稚園園牧陳頌恩在家中不會向女兒避諱談死。「死亡是生命常態,我們很直接去探究死後的世界,以免想像力太豐富的孩子遇到死亡事件時,因一知半解而有可能壓抑了情緒。」
面對今次大火中有消防員死傷,她謂孩子天天都問,當知道有人死了,也會不開心。
她們去過很多次親友喪禮,每次去完同時會回憶死者往事,並自然引伸到死後的意識,故孩子不會怕,用接受的心去看待;雖然大家都沒去過天堂,但囡囡都猜測那是好地方,也曾問過我想不想去;我便直接答想去,但因我未死,故暫時不能去住。
她謂今次殉職的消防員都是爸爸,對成人感觸更深。
消防員對幼兒可能遠一點,但仍可用生活實例引導他們代入消防員辛苦工作,囡囡剛剛的周記便寫下了整件事,把難過化為具體行動,同樣是一種釋放和紓緩。
認同其哀傷情緒
啟思幼稚園學務總監伍寶珠博士建議,若家長見到小朋友有驚和傷心,應先認同其哀傷情緒,可以說:「係呀,好慘,為了工作,他們失去生命,但他們很勇敢,把工作做好了!」但家長不宜每天持續討論,讓幼兒過分沉溺於痛苦、負面情緒中。
可以對幼兒說我們都會感難過!但不應胡亂為死後世界創作詮釋,增加幼兒疑慮;另外引導小朋友返回正確信息:消防員工作救火救人,會有危險,但他們平常會好好保護自己的。
不宜用睡覺替代
小學輔導老師譚少華補充,小學生會直接問人死後會去那裏,他便直接回應:我不知道。
讓孩子也明白死亡有其不確定性,讓他們有調適和思考的空間。但不宜說死者去了旅行或睡覺了。因為有些小朋友因而誤解去旅行會令人一去不返,也有小朋友會害怕睡覺。其實無論是大人或小孩,面對憂傷等真實情緒,都可以用哭去抒發。傷心時哭一哭吧,讓小朋友都明白大人也會難過。
用伴讀故事
獨立記者蘇美智選擇用繪本與一對兒女探索死亡意義。她的子女曾經歷祖父離世前的日子,目睹火化。大仔那時讀初小,曾因此而失眠,並問過她:爺爺會否很痛。而細女也曾懼怕媽媽生癌病而離開自己。那段時間她曾用以下在圖書館借到的繪本,與子女共讀。
繪本多用到動物去令孩子代入,例如《我永遠愛你》和《怎麼會這樣》同是描寫了小朋友面對失去寵物,但過程沒有遺憾。
她很喜歡《恐龍上天堂》以漫畫方式介紹與死亡相關的通識,用淺白的對話和擬人法向幼兒解釋死亡,例如動物死了,有動物問到何謂死?小動物會回答:是身體停止運作,再沒法看、吃、聽、思考,看起來是睡了,但再也不會醒過來,描寫很實在。
《小傷疤》
小男孩一夜之間失去媽媽,為了不要忘記媽媽,他總是不讓受傷膝蓋的疤痊癒,透過傷口的疼痛去回憶起媽媽的溫柔聲音,直至外婆來到和他解釋,生命雖然遲早會結束,但其實媽媽並沒有真正離開他。於是他開始用不同的方式,重新感受媽媽的存在……
《天國的爸爸》
小男孩的父親早逝,但每個片段的回憶都是珍貴的記憶寶藏。男孩藉寫給天國爸爸的一封信,表達他對父親的思念,並告訴天國的爸爸,請爸爸放心,家人都很好。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 記者